首页

sm之家视频

时间:2025-05-23 07:32:51 作者:智能建造来了!好房子也能“量产” 浏览量:79459

  中新网上海3月18日电(张亨伟)据“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消息,最近,网上有一种说法:国内最高建筑“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寿命只有50年”,理由是:浦东是冲积平原,土壤松软,同时上海中心在建设时抽取地下水,导致现在陆家嘴出现下沉,因此在50年后,上海中心可能会面临被拆除的风险。

  经上海辟谣平台核查发现,相关说法完全经不起推敲。

图为上海中心(左)、金茂大厦(中)、环球金融中心(右)(资料图)。中新网记者 张亨伟 摄

  据悉,上海中心大厦始建于2008年。参考的是《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该标准规定,“临时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年;易于替换的结构构件的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普通房屋和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纪念性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该标准。超过设计使用年限以后,不代表房屋不能继续使用,而是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以确保正常使用。

  上海中心大厦属于特别重要的建筑结构,按规定其设计使用年限不低于100年。因此“50年后,上海中心可能会面临被拆除的风险”这种说法本身就站不住脚。

  同时,也有网友关心:上海是冲积平原,在这上面建造超高层建筑,“站”得稳吗?

  其实,早在上海中心大厦建设之初,工程师们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在建设规划初期的地质勘探过程中,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工程师们将千米勘探钻机打入地下288米的土壤中,钻头每到达一层土壤层,便将土壤样品提取到地面,并不断重复这一过程。钻头一直钻到地下288米的基岩层。地质勘探报告显示,在地下288米深处有一层1.1亿年历史的花岗岩层,它被称为“上海中心大厦的根”,目前花岗岩层样本正陈列在上海中心大厦B1层观光展区。

  此外,工程师们又进行了一系列繁琐而系统的试验,最终发现位于地下80-86米的第9层土壤层最适合作为大厦核心区桩基的持力层。该土壤层上部粗沙砾含量较高,中、下部黏性土较多。终于,上海中心大厦的桩基有了“家”。

  确定好土壤持力层后,接下来是桩基的选择。常规钻孔灌注桩单桩设计承载力一般在600吨左右,极限承载力不超过800吨。但上海中心主楼覆盖面积有限,最多只能布置1000根左右的基桩。经过计算,每根的承载能力至少要达到1000吨。因此,传统的钻孔桩无法承受85万吨的上海中心大厦。

  为提高单桩的承载能力,工程师们又找到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技术。工程师们在钢筋网箱底部和两侧预埋3根注浆管,在常规混凝土桩浇筑后进行高压注浆,浆液从桩的最下端挤出孔底部的沉积物,填充桩底部的裂缝,使单桩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

  为了验证其有效性,2008年2月-5月,工程师们花了4个月时间进行现场桩型选择试验。数据显示,常规钻孔灌注桩经过后注浆技术后,单桩极限承载力可以从800吨提高到3100吨,为支撑近85万吨的建筑重量铺平了道路。

  最终,上海中心大厦采用了这种新的桩基技术。第9层土壤层作为持力层,加上单桩3100吨的极限承载力,保证了上海中心大厦稳稳伫立在黄浦江边。目前,上海中心大厦不仅是我国最高的超高层建筑,也是世界上建造于深厚软土地基上的最高建筑物。(完)

【编辑:付子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杭州亚运会)中国不敌韩国获男团银牌 杭州亚运围棋赛事收官

活动筹备委员会主席吴珊珊表示,妇女发展计划让义工们可以学以致用、回馈社会,颇具意义,今年活动尝试了市集义卖的新方式。活动的另一创新是安排粤港澳中学生以“小记者”身份采访活动,希望能通过年轻一代讲好香港故事。

上海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启动全市防汛防台Ⅲ级响应行动

专家认为,美国会近日通过涉TikTok法案体现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此背景下,中国支持特斯拉在华测试最新科技,是外资与中国市场的“双向奔赴”。这再次展现了中国政府扩大开放的积极姿态,中国欢迎外资企业在中国落地先进的智驾技术,让中外技术在国内同时开花,共同进步。(中国日报)

长春秋色宜人 游客畅游花海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达4.59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从2016年的17%上升到62%,实现了传统“计划电”向“市场电”的稳步转型。

(第20届东博会)中国—东盟产业合作暨“两国双园”项目分享圆桌会在南宁举行

大涌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篮球邀请赛将为中山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增添更多光彩,展现出青春与篮球结合的魅力,成为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的一股新力量。

新疆库车市农资企业加紧生产备春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着眼点。新质生产力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创新是其中的决定力量。伴随着科技创新,越来越多现代生产工具逐渐代替传统的生产工具,这是体现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科技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劳动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新材料不断应用、新产业不断出现,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巨大空间,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